
在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的要求下,结合大众化、散客化、自驾化的全新旅游市场需求,旅游发展理念需要从“具体吸引物”向“综合吸引力”转变。
现在旅游已经走向大众化和年轻化;过去旅游的方向主要是名胜古迹或者名山大川,如长城、故宫、大山、大湖,甚至是某块石头,某棵老树等等,都在拼第一和找唯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游客关注的焦点。现在旅游更多的是一种休闲方式,注重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过去旅游出游方式多是跟着旅游团,行程和时间被安排甚至被控制,现在旅游更多的是自驾游和自助游,时间更灵活,行程更自由。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在等待和呼唤着更加多元更具个性的旅游发展方式。
因此,是否有过去让大家拭目以待的旅游具体吸引物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游客更看重的是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吸引力,这是大家关心的,也是在发展中产生的重要变化。
目前很多地方还是热衷于花重金打造旅游吸引物,这样的旅游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我们需要在理解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转变旅游发展认知和旅游发展方式,以迎接更加丰富多彩的全域旅游时代。

如何从面上进行升级呢?在全域旅游视角下除了发展好“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等发展要素之外,还需要从体制上完善旅游管理方式,强化对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通过协调资源、优化服务等具体措施,进一步保证游客在传统旅游要素之外能体验到过程的服务,以形成完整的旅程印象。
结合旅游发展方向由抓点到抓面的转变,旅游主管部门应该更多关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的构建。除景区、景点之外,需要结合区域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系统、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便民惠民和旅游行政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公共服务系统,以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不同的体验和需求。通过构筑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将旅游格局从景点、景区的发展方式,逐步过渡到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构建,以提升区域旅游综合吸引力,从而构筑更大的旅游发展格局和未来。
事实上旅游发展对地区整体经济的带动早就有过印证, 2002年杭州就已经意识到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价值。为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发挥西湖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价值,政府决定“还湖于民”,相继打开了西湖及环湖周边的一系列公园,变为南北3公里长的环湖大公园,24小时免费开放。这次尝试也为西湖带来平均每天15万人次的客流,进而带动环西湖的休闲产业发展,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带动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更需要打开思维, 突破景区围墙,将视野从景区之内扩展到景区之外的更大范围。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旅游+”的优势,结合景区的发展情况,联系上下游,带动周边城乡,依托旅游发展基础,让更多的本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能够融入旅游,发展和创新旅游产品,提升地区的旅游综合吸引力。在“旅游+”的基础上,构筑具有地区特色和能够惠及民众的产业基础,为城乡居民提供就地就业和创业机会,带动更广泛的人群,通过融入旅游、参与旅游经营,实现旅游惠民富民的目的,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让更多的民众和行业可以借力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
(本文发表于《中国旅游报》,作者巅峰智业旅游产业规划事业部总经理黄健波,转载请注明)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ourongji.com/2103.html